初中生心理3:如何破解“做错事就认为自己太差”的自卑心理?
“做错事就认为自己太差”,这种责任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,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,一些青少年对自己的角色、义务、能力和信念缺乏清晰的认识和坚定的信心,导致他们在面对学习、生活、社会等方面的挑战时,产生无能感、无助感、无望感,从而逃避或推卸责任。比如,一个女生在英语课上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,但是她不会说,她会觉得自己是个英语白痴,不再相信自己能够学好英语,甚至对英语产生厌恶和恐惧。
一、这种责任现象在学习或生活中还有哪些具体表现?
比如,考试不及格,得了低分,就认为自己是个笨蛋,不再努力学习,甚至放弃学习。又如,在运动或游戏中,因很小的犯规而输掉比赛,就认为自己是个废物,不再参与活动,甚至自暴自弃。再如,在与同学或朋友发生冲突或分歧时,就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,不再沟通或解决问题,甚至孤立自己。还有,在遇到新的挑战或机会时,就认为自己是个无能者,不愿尝试或改变,甚至逃避现实。
二、这种责任现象对自己、对他人、对学校有哪些不利影响?
对自己:这种责任现象会损害自己的自信和自尊,使自己变得消极和悲观,失去自我成长和进步的机会和动力,最终影响心理健康。
对他人:这种责任现象会影响他人对自己的信任和尊重,使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变得紧张,同时也影响他人的情绪和态度。
三、产生这种责任现象的原因是什么?
心理方面:
这种责任现象可能是由于自我评价过低或过高导致的。如果初中生对自己评价过低,就会认为自己无论做什么都不行,容易产生无能感和无助感。如果初中生对自己评价过高,就会认为自己应该做到最好,容易产生完美主义和焦虑感。
需要特别注意的是:女生可能受到自己或他人的期望压力,对自己的要求过高,容易产生完美主义和焦虑感,导致她们对自己的能力和表现缺乏信心。
动机方面:
这种责任现象可能是由于外部动机过强或内部动机过低导致的。如果初中生只受到外部动机的驱使,比如为了得到奖励、避免惩罚、满足他人期望等,就会导致他们对责任感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。如果初中生缺乏内部动机,比如为了满足自己的兴趣、愿望、信念或价值观等,就会导致他们对责任感缺乏热情和投入。
需要特别注意的是:女生可能受到外部动机的影响较多,比如为了得到他人的赞扬、认可、喜欢等,而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兴趣、愿望、信念等,导致她们对自己的能力和表现缺乏热情和投入。
家庭影响:
这种责任现象可能是由于家庭教育方式不恰当导致的。如果父母对初中生过分溺爱或严厉管束,不给予他们适当的自主权和选择权,不尊重他们的意见和个性,不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,就会导致初中生对责任感缺乏认同和信心。
四、针对这种责任现象,可以采取哪些对策?
从心理方面入手,加强对初中生责任感的心理教育。要帮助初中生建立正确的自我评价,既不过低也不过高,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,鼓励他们
发挥优势,改善不足。要帮助初中生树立积极的责任态度,既不逃避也不推卸,要让他们明白承担责任是一种成长和进步的机会。
从动机方面入手,激发和培养初中生责任感的内部动机。要引导初中生树立正确的目标和价值观,让他们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和追求,让他们知道承担责任是实现自己理想的必经之路。要引导初中生发现和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,让他们找到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事情,让他们享受到承担责任的乐趣和意义。
从家庭方面入手,改进家庭教育方式。要关注初中生的情绪和需求,给予他们温暖和支持,让他们感受到被爱和信任。
从学校方面入手,改进学校教育方式。要引导初中生的思考和探究,培养他们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,给予他们启发和指导。
本文责任公式:R1(-1)=R2(L),责任现象:做错事就认为自己能力太差/太笨。